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埃及齋月十日城輕軌鐵路通車試運行(2022年7月3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隋先凱攝
可持續發展是亞太各國的共同追求。中老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正式揭牌、越南嘉萊300兆瓦風電項目風機完成吊裝、泰國猜也蓬107.5兆瓦風電項目穩定供電……近年來,中國發揮自身綠色發展經驗和產業優勢,擴大與亞太各經濟體綠色發展戰略對接,讓綠色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復蘇的靚麗底色。
——要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,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,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破壞,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,為子孫后代留下大美濕地。
跨越時空的精神財富,昭示著一個政黨由小到大、由弱至強的思想偉力。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講述了他對延安精神的深刻理解。
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,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之一。延安時期,“要求黨的干部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’,形成了‘只見公仆不見官’的生動局面”。
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里,“世界各國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”,國際社會是“一部復雜精巧、有機一體的機器”,共同利益、共同挑戰、共同責任把各國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。建設持久和平、普遍安全、共同繁榮、開放包容、清潔美麗的世界,是行動方向;推動構建相互尊重、公平正義、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,是必由之路;和平、發展、公平、正義、民主、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,是價值追求。
2015年深秋,習近平剛剛結束對英國的“超級國事訪問”,荷蘭國王、德國總理、法國總統就接踵訪華,“中歐外交季”高潮迭起。2017年3月,中國兩會甫一落幕,四大洲7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密集來華訪問,“春季外交”的熱潮同樣令人印象深刻。2022年北京冬奧會,近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約170位官方代表出席開幕式,疫情寒冬下的“冬奧外交”為世界帶來了春的訊息。自天南海北,一個個大型代表團飛抵北京機場;在世界各地,一項項高規格禮遇迎接中國貴賓。